附件1:
西安财经学院
关于制定2008级新增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
一、前言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规划。培养方案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第二课堂教育全方位包容在一起,更加符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对本科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高等学校安排教学任务、组织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
《西安财经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教高[2001]4号、5号文件及[2005]1号文件的精神,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教学计划原则意见》(教高[1998]2号)的要求,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我院本科专业的定位要求和培养目标专门制定的。
二、指导思想
1.培养方案要遵照《西安财经学院“十一·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对学院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方针。
2.培养方案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经、管、理、工、文、法六大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和办学模式。
3.按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素质教育三个层次设计人才培养方案。通识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全院打通,以培养学生的适应性。
三、总体要求
1.进一步明确“传承文化、导悟理论、增强能力、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获得适应时代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科学精神,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诸多方面协调发展的人才。
2.进一步明确注重通识教育、实行因材施教、强化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综合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3.进一步明确各专业培养定位,培养适应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要求、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4.进一步明确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学科教育为特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强化学科间的相互支撑和相互交叉,强化文理渗透,强化实践教学。
四、基本原则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全面适应建设“和谐社会”、尤其是西部大开发和加入“WTO”后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注意并不断吸取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在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的新成果,借鉴国内外成功的高等教育的办学经验和教育模式,确保培养方案的权威性,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遵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和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加强基础教学,拓宽专业口径,合理设置和安排课程体系,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增强专业人才适应能力。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的综合培养;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注重创新教育,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3.充分体现整体优化的原则,科学地处理好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要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要求,重新整合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处理好课程之间教学内容交叉、联系和衔接,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内教学和课外指导的关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明确实验、实践教学目标,加强课外指导、加强第二课堂教育教学。构建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4.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要“宽而厚”,选修课要“专而尖”,要充分体现学院的教学水平、办学优势和专业特色。在保证人才培养基本质量的同时,根据其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科学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将各专业办学优势和专业特点体现在培养方案之中。
5.进一步扩大选修课开设的数量、种类和比例,增强学生多样个性的培养。尤其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计算机应用、国际化和体育卫生艺术等公共选修课程的教学管理。进一步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6.要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实现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知识、能力、素质是统一和相辅相成的,应通过素质教育使学生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做学问”,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才观、就业观。
7.根据《<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调整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修,3学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必修,6学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必修,2学分)和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修,3学分)四门课程;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程。
8. 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写作水平,各专业应开设“汉语写作” ,学时36、学分2,设置在公共选修课模块;各专业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开设一门关于“调查研究方法”的课程,学时36、学分2,具体名称由各专业自定,该课程设置在各“专业选修课模块”。
9.加大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的授课时数。各新增本科专业根据本学科专业特点、培养目标的要求及课程性质,对所属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授课时数进行合理分配,达到教高〔2007〕2号文件中对实践学时(学分)所占总学时(学分)的比例要求,即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
10. 根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及陕西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陕教体办[2007]9号)文件精神,将《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八门课程纳入艺术类限定性选修课程模块。在各专业培养方案公共任意选修课的“体育卫生艺术类”模块中至少选修1门艺术类课程(2学分)并通过考核。
五、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要求、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 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原则上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88年颁布)中的该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要求和模式确定,并同时考虑我院的专业特色。
3.学制
本科学制实行4年基本学制;学生在符合有关规定的条件下,可延长在校学习期限,但最长不得超过两年延长期。
4.课程设置一览
5.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军事训练、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军事教育训练安排在第一学期开学前3周;教学实践包括专业技能训练、参与科学研究、学术活动、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撰写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环节,毕业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设计)一般安排在第8学期;社会实践包括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等环节。
6.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结合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生产实习及拟定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活动,积极鼓励、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术探讨和科学研究,尤其是与本专业有关的学术活动。
7.第二课堂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和灵活性,要开辟多方面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途径。学生在校期间均要参加学院社团组织活动;每学期至少听3次学术报告,至少读5本有意义的书(其中至少2本专业学术著作)。各项活动均应有记录,并给予相应的学分。
8.成绩考核
学生成绩考核按学院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实践性教学环节均应加以考核,并按环节单独评定成绩,记入学生成绩档案。
9.毕业与学位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修完本专业课程设置一览中规定的课程,获得相应的学分,并符合各项要求者,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
毕业生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学院的有关规定,经院学位委员会审查通过,授予其相应的学士学位,并发给学位证书。
10.专业必修课课程简介
六、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
1.学期周学时分配
各学期授课周数除第一学期为15周外,其它学期均为18周,总计为123周;第八学期18周为毕业实习及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时间。
2.总学分与总学时
各专业总学分为127+24=151学分,总学时原则上设为2300课时。
3.课程设置的结构模式和课程模块学时分配
课程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设置的结构模式,也就是课程体系的结构模式。根据学院的学科特点和现状,本方案课程设置的模式是以平台式和模块式相结合的复合型结构模式。其基本框架见附件2:《西安财经学院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结构模式一览》。
⑴ 公共课平台,包括必修课模块和任意选修课模块,约64学分,1180学时左右,占总学分的42.3%。其中:
必修课模块包括:“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及应用类、体育(含体育保健)等课程,约52学分,964学时左右;
任意选修课模块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计算机应用类、国际化类、体育卫生艺术类五个模块,约12学分、216学时左右。
⑵ 学科共同课平台是以一级学科为依据设置的,该平台的学科共同课是指该学科门类中各个专业学生均应修读的课程;一般以教育部规定的学科主要课程为依据,加以必要的基础课。
按照学院本科专业的学科分类,设经济学类、管理学类、文学类、法学类、理学类、工学类、经济学(统计)类和文学(艺术)类等8种学科共同课平台,约17学分、306学时左右,占总学分的11.3%。
⑶ 专业课平台,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三个模块。专业课平台约46学分、828学时左右,占总学分的30.5%。
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设置要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的各专业主要课程为主(学科共同课平台已含的课程除外)。其中:专业基础课约17学分、306学时左右;专业(方向)课是体现本专业特色和专业方向的课程,约10学分、180学时左右;专业选修课约19学分、342学时左右。
⑷ 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层次,基础实践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技能,主要内容包括:公共课实践、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爱心服务;专业实践旨在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掌握基本专业技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主要内容包括:学科共同课实验(实训)、专业课实验(实训)、课程论文(设计)、学年论文(设计);综合实践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主要内容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技竞赛、社会调查、第二课堂等。实践教学平台除课程实验(实训)外学分合计24学分,占总学分的15.9%。
4.学分计算
本培养方案的学分按以下标准计算:
⑴ 理论教学课,原则上以一个学期内,周课时1个学时为1个学分;
⑵ 体育(必修课,含体育保健)教学课,原则上以一个学期内,周课时2个学时为1个学分;
⑶ 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军事训练合计3学分;公益劳动1学分;假期社会调查2学分;专业实践或中期实习2学分;第二课堂教育3学分;体育达标1学分;毕业实习3学分,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设计)8学分。
七、编制培养方案的技术说明
1.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分配如下:
⑴ 公共课、实践教学平台课程设置由教务处组织相关部门确定;
⑵ 学科共同课平台课程设置由相关二级学院确定,报教务处审批;
⑶ 专业课平台课程设置由专业所在系确定,二级学院审核,教务处批准。
2.学科共同课平台属学科共同课,按学科教育要求完全打通,其目的在于着力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在总学分、总学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经济学类学科共同课模块的课程设置由经济学院研究确定;管理学类学科共同课模块的课程设置由管理学院、会计学院、信息学院和政治与行政学院研究确定(由管理学院牵头);文学类学科共同课模块的课程设置由文法学院研究确定;法学类学科共同课模块的课程设置由文法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研究确定(由文法学院牵头);理学类学科共同课模块的课程设置由统计学院研究确定;工学类学科共同课模块的课程设置由信息学院研究确定;经济学(统计)类学科共同课模块的课程设置由统计学院研究确定;文学(艺术)类学科共同课模块的课程设置由文法学院研究确定。
3.本方案中对于少数年招生人数多,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可按市场需求和学院资源优势增设若干个专业方向。凡拟增设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应写出相关论证报告,报教务处核准。
4.本方案中所设置的课程均应严格按《西安财经学院本科专业课程代码表(2005年4月颁布)》中的课程名称、课程代码的标准填写。确需要新开设的课程,应按照学院开设新课的要求,编写出相应的课程简介、教学大纲等教学基本文件,并报教务处核准。
5.各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要按照体系完整、结构合理的要求重组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要根据本专业特点及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需要来设置课程;要注意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衔接,避免教学内容相互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避免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同步或倒置;要合理安排教学全过程的学时学分分布,使各学期周学时分布基本均衡,以构建融会贯通、紧密结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6.选修课是培养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有效载体,要保证选修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综合性、开放性等,进一步拓展选修课选课范围,拓宽知识面。要根据社会的人才需求、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实际需要设置选修课课程及课程内容。选修课的教学内容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选取教学内容,而不是一味要求课程本身的所谓“系统性”、“完整性”,以发挥选修课程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与能力提高的功能和作用。
专业的选修课比例不得低于20%,专业选修课应不少于20门,名牌专业的选修课学分数占总学分比例≥30%。专业选修课应尽量安排在第3-7学期内进行,课程设置则要追求知识的交叉跨度,要结合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开设一些课题性教学(讲座)类课程,强调专业前沿信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任意选修课应尽量安排在第2-5学期内进行(体育类任选课安排在第5-7学期内进行)。
7.要处理好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的关系,要加强课外指导,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8.强化能力培养,尤其是强化计算机能力和外语能力的培养。
外语课程除开设大学英语外,要求各专业从第三学年起强化专业英语和第二外语教学。除专业英语外,每个专业至少应有1-2门专业课程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实施双语教学,并在“专业课程一览”中的课程名称后用“(双语)”表示,努力做到在大学四年中外语教育不断线。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金融学、法学等专业双语授课比例应达到专业开设课程总门数的10%以上。
加大计算机应用类相关课程在公共任意选修课中的门数和比例,及时更新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教学效果。
9.统筹规划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增加对实践教学的投入;要拓展实践教学的思路,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强化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教学管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充分利用寒暑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尽可能早接触本专业的实际工作和实际业务。
10.要加强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大力支持大学生的创新活动,为学生安排提供各种课外学术活动的教育形式和机会,为学生发现、发展自身的潜力和特长创造条件。对创新成绩突出(如发表论文、参与重大研究项目等)的学生不仅要给予奖励,并计入相应学分。
八、实施培养方案的措施保证
1.进一步加大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力度。充分利用学院精品课程建设、课件建设、教学成果奖评审奖励等工作,推动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2.继续推动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工作,不断扩大研究范围、研究深度和资助金额的力度。
3.要从政策上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开设全新的选修课程,逐年增加选修课的门数和学科范围。加强制度保证和措施管理,从制度、设施上保证选修课保质、按量开设,提高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4.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必须要重视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学院要加大对实验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资金投入,强化管理措施。要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学术报告、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活动。
5.设立“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金”和“学生科研创新基金”,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实践课题研究。积极开展大学生演讲比赛、各类竞赛等课外科技、文化、艺术活动。使以德育教育为核心,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德、智、体、美相互渗透的素质教育成为学生校园活动的主旋律,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附件2:
西安财经学院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结构模式一览
教育层次 |
平台类别 |
课程(设置)模块 |
通识教育 |
1.公共课
约64学分,1180学时左右,占总学分的42.3% |
必修课模块:“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体育等课程,约52学分,964学时左右。 |
任意选修课模块: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计算机应用、国际化、体育卫生艺术五个模块,约12学分、216学时左右。 |
专业教育 |
2.学科共同课
约17学分,306学时左右,占总学分的11.3% |
经济学学科共同课模块 |
管理学学科共同课模块 |
文学学科共同课模块 |
法学学科共同课模块 |
理学学科共同课模块 |
工学学科共同课模块 |
经济学(统计)学科共同课模块 |
文学(艺术)学科共同课模块 |
3.专业课
约46学分,828学时左右,占总学分的30.5% |
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主要课程,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设置要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的各专业主要课程为主(学科共同课平台已含的课程除外)。专业基础课约17学分、306学时左右。 |
专业(方向)课模块:专业(方向)课是体现本专业特色和专业方向的课程。专业(方向)课约10学分、180学时左右。 |
专业选修课模块:相关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约19学分、342学时左右。 |
4.实践教学
约24学分,34周左右,占总学分的15.9% |
专业实践或中期实习、学年论文模块;上机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军事训练;“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公益劳动、爱心服务、假期社会调查;体育达标训练,第二课堂教育等。 |
附件3:
本科专业教学时间分配表
项 目
学 周
学年 期 数 |
总
周
数 |
授课周数 |
考
试 |
入学教育军事训练毕业教育 |
第二课堂教育 |
社
会
实
践 |
毕业实习 |
毕业论文与答辩 |
机动周数 |
寒暑假 |
第一学年 |
第一学期 |
24 |
15 |
1 |
3 |
|
|
|
|
1 |
4 |
第二学期 |
28 |
18 |
1 |
|
|
1 |
|
|
1 |
7 |
第二学年 |
第三学期 |
24 |
18 |
1 |
|
|
|
|
|
1 |
4 |
第四学期 |
28 |
18 |
1 |
|
|
1 |
|
|
1 |
7 |
第三学年 |
第五学期 |
24 |
18 |
1 |
|
|
|
|
|
1 |
4 |
第六学期 |
28 |
18 |
1 |
|
|
1 |
|
|
1 |
7 |
第四学年 |
第七学期 |
24 |
18 |
1 |
|
|
|
|
|
1 |
4 |
第八学期 |
21 |
|
|
2 |
|
|
8 |
10 |
1 |
|
合 计 |
201 |
123 |
7 |
5 |
|
3+⑵ |
8 |
10 |
8 |
37 |
说明:
1.军事训练(包括军事理论)放在第一学期开学前3周和新生入学教育一并进行。
2.社会实践包括公益劳动、假期社会调查、专业实践、中期实习、学年论文、体育达标等活动,时间合计5周,其中2周为假期时间。
3.第二课堂教育均为课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