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财经大学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
西财大教发〔2020〕25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加快构建我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课程教育为主要依托,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实现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 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品质,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价值塑造。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准确把握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涵育劳动报国、奋斗强国的情怀,注重教育实效,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实现知行合一,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二)坚持育人导向。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客观规律,以劳动育人为根本导向,坚持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战略导向、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认知导向、培育崇尚劳动和尊重劳动的情感导向,将劳动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形成长时段、持续性的劳动育人机制。
(三)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适应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
(四)强化统筹协调。校党委统一领导,教务处和学工部统筹协调,校院两级部门共同参与,多部门协同配合,统筹劳动教育资源,拓宽劳动教育途径,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自觉在本职工作中挖掘劳动育人资源,将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外、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多个维度融入劳动教育,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综合实施的劳动教育格局,形成劳动育人合力。
三、总体目标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同时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
(二)具有必备的劳动技能。使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 合,体现专业特色,拓展学生专业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胜任专业工作的劳动实践能力、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在劳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创造有价值的物化劳动成果。
(三)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自觉参与教室、实验室、食堂、校园场所的卫生保洁、绿化美化和管理服务等,结合“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服务性劳动,强化公共服务意识和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和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巩固良好日常生活劳动习惯,自觉做好宿舍卫生保洁,独立处理个人生活事务,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提高劳动自立自强能力,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具体举措
(一)加强劳动课程建设
培育劳动教育特色活动,提升教师的劳动教育意识和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全方位的劳动教育体系。本科阶段课程累计不少于64学时,其中选修在线理论课程32学时,计1学分;实践课程32学时,在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等环节中有机融入,计1学分。
实践课时学习内容包括两大类:必修实践与选修实践。必修实践包括:宿舍卫生等;选修实践包括: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生活技能实践、学校或学院组织的义务植树、公共区域清扫、免费电器维修等。
(二)强化与课堂教育的有机融合
1.第一课堂
(1)思政课融入劳动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融入各门思政课教学,把现实生活中劳动育人的鲜活案例引入思政课教学,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配合单位:学工部、校团委)
(2)专业课融入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中明确劳动教育目标。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需求编写社会实践、实习实训、毕业实习指导手册,并明确各专业劳动教育依托课程以及实践实习环节的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内容要求。课程内容应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普及与学生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通用劳动科学知识。鼓励任课教师全面梳理专业课程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劳动教育功能,优化课程大纲,充实劳动教育资源,推动实施以劳动育人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
(责任单位:教务处,配合单位:各学院)
(3)实践课强化劳动能力。将劳动教育纳入本科实习实践 课程实施和考核等全部环节,鼓励开设以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为目的的实习实践训练项目,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实践教学基地的劳动育人功能,结合课程实验、专业实习实训等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参加劳动活动,增强学生对劳动精神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
(责任单位:教务处,配合单位:各学院)
2.第二课堂
(4)在创新创业中加强劳动教育。结合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育学生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
(责任单位:教务处、学工部、团委、就业指导服务中心,配合单位:各学院)
(5)将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每学年的实习实训环节,以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劳动项目实践等形式进行。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服务性劳动。依托美丽乡村、现代企业、社会实践基地等,在志愿服务、科技服务、社会服务、国情考察、公益劳动等实践活动中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与奉献意识,提升劳动品质。
(责任单位:教务处、学工部,团委、配合单位:后勤管理处、各学院)
(三)开展劳动教育评价
学生工作部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
在平时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及时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的实际表现,注重从行为表现中分析把握劳动观念形成情况。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辅以教师、同伴、家长、服务对象、用人单位等他评方式,指导学生反思改进,以评价促进学生 发展。指导学生如实记录劳动教育活动情况,相关记录和档案作为学生学年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
(责任单位:学生工作部、团委、教务处,配合单位:各学院)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教师的劳动教育意识和能力。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积极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开展劳动教育专项培训,提高教师的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鼓励教师承 担指导学生劳动实践相关工作。将劳动教育工作实效纳入教师考核,完善分类评价标准设立。
(责任单位: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
(五)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打造“崇尚劳动”的校园文化。举办“劳动之星”“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活动,组织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综合运用讲座、宣传栏、新媒体等,广泛宣传劳动榜样人物事迹,特别是身边的普通劳动者事迹,让师生在校园里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聆听劳模故事,观摩精湛技艺,感受并领悟勤勉敬业的劳动精神,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责任单位:宣传部,配合单位:学工部、后勤管理处、各学院)
五、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本科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和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任副组长,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教务处、后勤管理处、实验管理处、各学院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劳动教育领导机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推动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
各学院成立由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任组长,教学副院长和副 书记任副组长的院级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和管理整个劳动教育工作,各专业负责人、学工办主任、团委书记、辅导员、专职教师负责具体工作的开展。校院各有关部门积极协同配合,明确工作目标、具体任务、保障措施,加强过程监测,落实各项工作。
2.强化安全保障。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清除学生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特别是辐射、疾病传染等,在场所设施选择、工具 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和必要的劳动保险,强化对劳动过程每个岗位的管理,明确各 方责任,防患于未然。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
六、其他
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