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马玉琛教授长篇小说《金石记》(修订版)出版发行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我校文学院马玉琛教授长篇小说《金石记》(修订版),近日由成都传媒集团旗下成都时代出版携手宝琴文化联合推出。
马玉琛系陕西高陵人,198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文学研究、教学与创作,兼事书法创作,出版长篇小说《羽梵》等四部,《风来水来》获陕西省作协首届吉元文学奖。长篇小说《金石记》首版于2007年1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由著名作家陈忠实题写书名并做评论,入选“阅读中国——建国以来长篇小说精品500部文库”,获陕西文艺大奖、柳青文学奖,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以西安为写作原型,围绕国之重器昭陵二骏与小克鼎的失散与团聚展开,讲述了古物周围的人间百态和一幕幕争斗活剧。小说与当下中国对传统文脉之探寻、国之重器之求索遥相呼应,思想深厚,艺术特色鲜明,人物性格明朗,人物命运转换有致,人物结局凄美壮烈。长安风情绚丽迷人,中华文化氛围浓郁,长安城的精气神跃然纸上。

作家马玉琛告诉笔者,相较于首版,新版作了比较大的修改、润色和补充,没有对小说人物命运发展和情节推动做大的调整,主要体现于细部变化,尤其是小说结构和主题重构,修订版更加突出鲜明。马玉琛特别用近5千字篇幅的序言,揭示其主题的丰厚意蕴,重新梳理了小说的切入点、小说中的市井生活、小说的结构方式、人物设置以及主题思想。他认为,《金石记》描写的是有形的中国传统文化,并非简单的文物流转和文物背后的传奇经历。在物欲迅速膨胀的时代,寻求并保存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就是一件非常紧要和非常重要的事情。“《金石记》在十八年之后再版,我以为,就是对寻求并保存有形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次强化。”
而在成都时代出版社图书事业部负责人看来,《金石记》首版后,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探寻小说中的长安城及其隐秘的地下文物世界。从文物、传奇、冒险等类型题材来看,《金石记》拥有很坚实的阅读基础;再从小说揭示的探寻和保存有形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精神这个意识层面来看,小说透过表象要揭示的主题,也很容易引起时代的思考。“《哪吒2:魔童闹海》掀起的国潮动漫热,显然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现象,小说中的二骏和小克鼎等国之重宝,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愿意舍弃身家性命保护并最终让它们回归中国?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有生命力的有形形态。《金石记》此番再版,不仅是为了呼应阅读市场对这类文物传奇故事的需要,更是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四川省社科院文学所所长艾莲认为,《金石记》具有吸引读者的多种品质。第一是讨喜的语言风格。《金石记》运用现实主义手法,使用白描语言,而非叙述语言,来写作带有文气、古意、宣扬气节与精神等抽象性极强的小说。这种另辟蹊径的创作手法让读者耳目一新。第二是小说强调细节的精确性。小说里的细节可信到了无可置疑的地步,关于古物的描写、人物服饰和人文环境的描写,可谓细致入微,甚至取现实之物融入小说,真假参半令人恍惚。第三是小说的情节设定非常精彩。作家马玉琛教授没有就古董聊古董,而是通过它们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环境,打通古今中外,普及相关历史、人文、地理、政治、社会、民俗、音乐、艺术等相关知识。借助于人物的性格与个性,串联起知识与“精气神”的关系,更使得本书有了文史哲艺术等多学科的沟通和系统学习的价值,能带给读者诸多思考:文物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它不仅是艺术造型,也是一颗颗跳动的灵魂,在文物精美的表层之下,储蓄着与之相适应的历史精神。有了文物,历史文化和精神气度,便不再像流动的风那样只可感知不可捉摸,而变得张目可见、触手可及。第四是书中关中方言的成功运用,让读者阅读时有了陌生而亲切的情感体验。
学校举办第二届“爱我国防”大学生演讲比赛
为普及国防知识,强化国防观念,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4月16日下午,人武部在实验楼506会议室举办了第二届“爱我国防”大学生演讲比赛。来自全校各学院的20名选手同台竞技,用铿锵誓言诠释新时代青年的国防担当,现场100余名师生共同接受了一场热血澎湃的国防教育洗礼。

比赛现场,选手们围绕“爱我国防”主题,从历史事件、家国情怀、时代担当、青年责任等多个维度出发,深入阐释了自己对“爱我国防”的理解。信息学院退役大学生士兵刘畅以《风沙淬炼忠诚色 胡杨挺立国防心》为题,回忆了自己参军入伍时驻守边疆的三幅画面,分享了平凡岗位上的国防担当;文学院退役大学生士兵刘熹结合自身军旅经历,动情演绎了从迷彩绿到青春红的成长蜕变,诠释了国防是每一滴汗水、每一道伤疤背后的坚持;商学院退役大学生士兵刘昕雨通过用莫尔斯电码的“嘀嗒”声开启演讲,展现了海军报务员与电流声为伴、与电码声同行地没有硝烟的战场。参赛选手们用真挚的情感和有力的话语,表达了作为当代大学生对国防事业的关注与担当,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
经过激烈的角逐,管理学院张绰荣获一等奖;信息学院刘畅、文学院刘熹和商学院刘昕雨荣获二等奖;经济学院柴静宜、信息学院张宇欣、外国语学院马国豪、公共管理学院杨智萱、商学院郝滨桢和管理学院陈盼荣获三等奖。
开展“爱我国防”大学生演讲比赛是我校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举措,未来,人武部将围绕征兵政策宣讲、军事技能训练、国防文化培育等方面持续深入开展校园国防教育,着力打造具有时代特色、财经特征、青年特点的国防教育新格局。
“一站式”学生社区 第七届“剧映青春,筑梦未来”校园心理情景剧决赛圆满落幕
为进一步加强心理育人工作实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4月15日上午,由学工部主办、商学院承办的第七届“剧映青春,筑梦未来”校园心理情景剧决赛顺利举行。学工部部长毛浓华、陕西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会会长郑林科、文学院教授鲁小艳受邀担任评委,学工部相关负责人,心理咨询中心全体人员,决赛队伍所属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心理专干,学生代表200余人现场观看比赛。经过激烈的角逐,商学院《迷宫》、经济学院《苹果》荣获一等奖,商学院《跨越心墙的旅程》、文学院《逆行家》、数学学院《像素枷锁》荣获二等奖,外国语学院《忆见删连》、统计学院《谁动了我的小情绪》荣获三等奖。
经过精心筹备和层层选拔,来自各学院的7支队伍从初赛中脱颖而出,成功晋级本次决赛。决赛现场,各队伍通过角色扮演、内心独白、环境衬托等表演艺术生动展现了大学生群体普遍面临的自我实现、原生家庭、人际关系、自我认知、恋爱困扰和价值判断六大心理议题。演员们以极具张力的舞台表现,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了7个风格迥异却同样引人深思的心灵故事,用艺术化的方式诠释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历程。
在评委点评环节,鲁小艳高度评价参赛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她从戏剧专业角度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背景音乐需与剧情情绪共鸣;二是服装设计应突出角色性格特征;三是优化场景转换的节奏把控,这些建议为提升心理情景剧的艺术表现力提供了明确方向。
郑林科对同学们源于真实生活作品的疗愈价值表示充分肯定,他从专业心理学视角出发,针对作品中的心理投射、情绪表达和认知重构等关键要素进行了深入剖析,建议合理利用AI等技术提升艺术张力,指明了艺术表现与心理疗愈效果相融合的提升路径。

毛浓华表示,本次心理情景剧作品呈现出“寓教于演”的鲜明特色,通过富有张力的肢体语言和饱满的情绪表达替代刻板说教。这些作品准确把握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既具备专业的心理指导价值,又兼具较高的艺术观赏性。另外,他鼓励同学们如遇心理困扰,可积极关注心
理咨询中心各项咨询、团辅业务,放开心扉、安心成长。

作为我校“阳光护航”心理育人宣传季品牌活动,第七届“剧映青春,筑梦未来”校园心理情景剧决赛圆满落幕。这项特色活动创新采用朋辈教育模式,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舞台剧形式,引导青年学子勇敢面对内心困惑,生动演绎青春成长故事。心理咨询中心将以本次活动为新的起点,持续开展心理健康促进工作:一方面鼓励学生通过艺术表达合理宣泄情绪,另一方面将结合重要时间节点,针对性关注各类心理困扰,构建集心理素质锻炼、心理弹性提升、心理品质优化于一体的实践育人平台。
“一站式”学生社区 文学院“音乐疗愈”心理团辅活动结束
青春逐梦共成长,团辅凝心同启航。4月10日,文学院在翠华西校区图书馆舞蹈教室开展了一场别具意义的“音乐疗愈”心理团辅活动。本次活动由文学院辅导员潘雨欣组织,15名同学积极参与,旨在借助音乐的力量,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活动围绕多个音乐互动环节展开。在“音乐感知”环节,同学们闭眼聆听音乐,用道具创造独特旋律,开启彼此心灵沟通的大门,陌生感悄然消散;在“音乐移动”环节,大家默契配合、保护队员,以音乐为桥梁,同学们深入交流,团队协作意识显著增强;在“音乐传递”环节,同学们突破思维定式,随着音乐的节奏,以动作创意碰撞出绚丽火花。
此次音乐疗愈心理团辅活动,以音乐为媒介,使同学们学会了倾听、分享和信任。此次活动是文学院“五育润心”心理健康教育品牌建设的创新实践,也为学生打造了放松身心、增进情谊的空间,在音乐世界中感受到了温暖与力量。
心理咨询中心将持续推出以“表达性艺术治疗”为主题的系列团体辅导活动,如“舞动疗愈心理团辅”“绘画疗愈心理团辅”等,助力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与生活中,也为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注入鲜活生命力。
知行合一展风采 青春有为述担当——商学院团委举办第二届“青年声音”宣讲大赛初赛
为不断提升学院共青团团干部和团员青年的理论水平、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商学院团委办公室于4月1日至2日举办第二届“青年声音”宣讲大赛初赛,本次比赛分为团干部组和团员青年组两个赛道,吸引数十名优秀团干部和团员青年积极参赛。
理论筑基强本领 团干淬火炼真功
4月1日,团干部理论测试在一教206教室举行。来自各支部的20余名团干部,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严肃认真的态度参加了本次测试,充分展现了商学院团干部的政治自觉与理论素养。测试现场秩序井然,参考人员严格遵守考场纪律,在线上专注作答。本次考试内容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团章团务以及团内最新条例,既考察理论基础,又贴近实际工作。测试旨在以考促学、以学促行,团干部们通过检验学习成效,进一步夯实思想根基,提升服务青年的本领,是商学院团委推动团干部队伍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双提升的重要举措。
声动春抒壮志 心系家国话担当
4月2日,“青年声音”宣讲大赛院赛宣讲环节在三教TBL-3、CBL教室举行。经笔试晋级的优秀团干部和团员青年共19名选手参与此次宣讲,商学院专职组织员兼团委书记、学生部门指导老师及辅导员代表作为此次宣讲的评委嘉宾参与指导及答疑交流。
在团干部组中,10名参赛者从激荡人心的百年党史、扎根农村的优秀党团干部等鲜活事例出发,讲述了党的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强大伟力,阐释了自己对党的思想、红色基因的见解与思考,充分体现了团干部在日常生活中的学思践悟、细照笃行。在团员青年组中,9名选手激情澎湃,语言铿锵有力,在他们的宣讲中看到了“非遗传承”的青年力量,看到了“以微光汇聚星河”的志愿初心,看到了“科技报国,强国有我”的创赛宣言,展现出学院青年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志存高远的进取决心。在赛后交流环节,评委针对选手表现中的具体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新时代大学生既要保持干事创业的闯劲与韧劲,在时代浪潮中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也要培养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明察秋毫的细节把控能力,用“青言青语”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本次“青年声音”宣讲大赛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宣讲双线并进,既检验了团干部对党团创新理论的学思践悟水平,又展现了团员青年在社会实践中的责任担当,激发了青年学子的参与热情,让青年声音在校园里回响,让青春力量在宣讲中汇聚。商学院团委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完善理论学习机制,推动团员青年在深化学习中提升能力,在服务大局中彰显作为,为学院更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新动能。
“一站式”学生社区 统计学院举办第二届“爱我国防”演讲比赛初赛
为进一步增强学生国防意识,激发爱国热情,4月9日,统计学院举办第二届“爱我国防”演讲比赛初赛。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兰、学工办主任郑海云、人武专干王升刚及管理学院人武专干安立堃、数学学院退役大学生士兵赵晟权和部分学生代表参加比赛。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评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11名。
王兰发表致辞,介绍了当前国际形势、入伍政策以及学院近几年入伍学生就业情况等,说明了国防安全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能够以此次演讲比赛为契机,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积极投身国防建设。
比赛环节,选手们围绕“爱我国防”主题,结合历史与现实,阐述对国防重要性的深刻理解。评委团从演讲内容、语言表达、舞台表现等多方面对选手进行综合评分。
此次比赛不仅为同学们提供展示风采的平台,也营造了关心国防、热爱国防的良好氛围。统计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开展国防教育相关活动,激励更多青年学子增强国防观念,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