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财大党发〔2021〕33号
关于印发《西安财经大学
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各基层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各学院(教学部):
《西安财经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试行)》经2020年11月25日校长办公会审议,2020年12月3日党委会审定,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中共西安财经大学委员会 西安财经大学
2021年4月30日
西安财经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
(试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陕教工〔2020〕171号)等文件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切实推进我校本科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工作,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弘扬延安精神、继承发展“西迁精神”,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紧抓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落实学校、教师、课程育人责任,促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健全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体制机制,科学构建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形成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统筹做好各学科专业、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逐步形成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综合素质类课程为支撑、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辐射的课程体系,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具体目标:通过3年的改革与实践,提炼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构建较为完善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双百”工程,即:培育100门课程思政优秀课程,培养100个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构建由各学科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同组成的双学科课程思政教师团队,通过集体研讨、集中培训、集体备课等常态化交流机制,共同设计课程教学育人目标、共同挖掘课程育人素材、共同商讨课程教学方法,从而在教学实践中,既坚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科定位,又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制定“课程思政”考核标准,建立动态化、常态化、滚动式评价模式,形成一套科学有效且蕴含思政教育元素的课程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确保每门课程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为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财经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三、基本原则
结合各门课程特点,发掘德育元素,突出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将思想政治教育“无痕”融入课程教学。
坚持全员参与。根据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工作认识,提高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的教学能力,明确课程育人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突出示范引领。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引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强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为课程思政目标的促进作用,努力实现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协同性要求,注重统筹思政理论课、通识教育课、素质拓展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作用。明确各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路、内容和方法,分类分步有序推进工作。
四、重点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
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浅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多个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把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有机植入课程,使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等与课程中相关的内容相契合,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四)职业素养教育
把职业素养教育同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
(五)“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宣传教育
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将爱国情、报国志转化为刻苦学习、勇于开拓的实际行动,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的正确思考,塑造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追求。
(六)其他思政元素教育
其他能够教育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弘扬正能量,教育引导学生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教育引导学生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崇尚劳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政教育元素。
五、建设要求
(一)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根据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切实落实各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育人要求,分别明确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重点,优化课程设置,建设省—校—院(系)三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公共基础课程重点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涵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实践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社会实践类课程,注重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
(二)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结合专业特点研究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探索课程思政建设内容、途径及有效载体,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文学类专业课程要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
(三)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责任意识,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进一步规范教材选用制度,确保选用教材价值导向正确。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推进教材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案课件、进考试。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启发式、讨论式、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规范课堂教学管理,严肃课堂教学纪律,强化教师授课纪律约束,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课堂教学管理的根本要求。
(四)着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
加强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让教育者先接受教育。积极参加课程思政建设交流活动,积极参加教育部、上级教学管理部门组织的分层次类型、分学科专业领域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
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开展教学教研活动,鼓励支持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五)建立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
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把人才培养效果作为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研究制订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标准,明确教学设计、育人因素、挖掘转化、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素养等方面的测评指标,开展实质性评价。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学校、院(系)领导听课制度。加强教学督导团队建设,健全学生评教制度,确保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有效管理。
六、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工作和分管思政工作的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加强制度设计与完善,把全员育人理念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规划和发展战略之中。
(二)建立协同联动机制
建立党委宣传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学工部、教学质量评估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和院部互相协同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机制,构建各学科体系间任课教师的交流沟通与联动机制,定期开展调研和专项研讨,研究提出具体政策和措施,确保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加强培养培训
定期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培训,聘请校内外专家、获奖教师开展讲座,并遴选优秀课程进行示范观摩活动。
(四)突出工作考核
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建立动态化、常态化、滚动式评价模式,使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全流程、全要素可查可督,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院部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院部绩效考核评价。
(五)加大经费支持
划拨专项经费保障工作开展,通过项目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对于工作开展突出的院部和优秀课程给予奖励。鼓励各院部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提供保障。
七、组织实施
(一)校级教学改革专项立项
课程思政建设纳入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单列指标的方式开展专项立项,项目建设周期为2年,按照校级教改项目标准给予经费支持。课程思政专项立项主持人应承担本科教学工作,教学水平高,学生评教好;课程教学团队结构合理,教研活动和科学研究活跃,课程思政改革思路清晰,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各院部要加强对项目的管理,依托课程组通过集体备课、听课、教学研讨等形式,促进项目建设。
(二)课程思政优秀课程评选
学校每年组织课程思政优秀课程申报工作,根据教学质量评价要求,结合《西安财经大学本科教学任课教师教学工作全要素评价办法(试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结果,对于教学评价优秀、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课程思政,并在学生中起到良好效果的课程,学校组织专家评审,评选出课程思政优秀课程。对于课程思政建设质量高、效果好,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课程,学校组织专家进行优秀示范性课程认定,并给予建设经费资助。
(三)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评选
学校每年组织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申报工作,被评选为课程思政优秀课程的教学团队,符合双学科带头人的要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扎实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教学效果优秀、课程思政建设特色鲜明的课程教学团队,学校将授予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荣誉称号。
(四)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教师教学工作全要素评价的基础上,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综合考虑“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各类“双万”课程的遴选立项、建设、验收和优秀教学奖评审中设置“价值引领”或“德育功能”指标;在课堂教学综合评价体系中设置“价值引领”观测点。使德育元素成为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